——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永立
就“安全生产月”及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答记者问
在第19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来临之际,就全市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相关情况,《达州日报》记者对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永立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全市“安全生产月”部署和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记者:目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请问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是如何安排部署的?
王永立:因目前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灵活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达州行”活动。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网络课堂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在媒体平台开设专栏专题,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开展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同时还将举办安全生产达州行——媒体走基层、“排查整治进行时”、“安全宣传咨询日”、安全生产知识网络答题有奖竞赛、应急救援演练等多项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活动。
记者: “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那我市安全生产形势如何?
王永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相关部门(单位)齐抓共管,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社会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大幅下降。2019年与近五年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2016年相比,分别下降86.6%和79.2%。今年截至目前,全市仅发生一起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是我市在天然气化工、煤矿、交通运输、城镇消防和森林防火、洪涝、地质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仍然存在不可控的较大安全风险,若管控不到位,极易诱发事故,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和落实好工作措施。
记者: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为“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请问我市在防灾减灾上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王永立: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扎实筑牢防灾减灾人民防线。一是完善机制。梳理并明确应急、水务、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之间,应急系统上下层级之间在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的应急管理职责划分;建立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会商研判,发布监测预警,有效指导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做好灾害防范工作;修订完善达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级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等应急预案,并及时督促各地、各行业部门(单位)、企业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构建了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二是夯实基础。推进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采用“1+3+8+N”模式,建设1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中心、3个专业化救援基地、8个县级应急救援基地;设置应急避难场所47个,强化防灾减灾救灾高端设备配置,全市现有大型抢险机械200余辆(台)、探测仪20套、无人机40余架等专业设备;向上争取中央救灾资金2400万元,全面推进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防洪、38座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工程。三是强化保障。健全完善“127支综合应急救援+21支特种行业+42支专业+18支乡镇专职消防+36支民间兼职+10支医疗”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设置灾害信息员2500余名;完善市、县、乡三级物资储备体系,建成1个市级、5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55个乡镇物资储备点,储备各类救援救灾物资7.8万余件(套),今年采购价值2500余万元的各类救援设备及救灾物资,市级财政预算应急准备金500万元。四是宣传演练。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识灾防灾避灾知识,今年开展防灾减灾演练4000余场(次),发送宣传短信200万余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被央视《朝闻天下》、人民日报APP、《四川日报》《应急管理报》等平台多次报道,进一步提升了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记者:的确,我市在防灾减灾工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现在微博微信、电视、出租车、重点场所等随处可见防灾减灾宣传知识,人民群众的自防自救意识可以说是大大提升。特别是去年,央视《朝闻天下》就我市应急救援队伍联动协作进行了正面报道。那么王局长,现在全市应急救援队伍是如何发挥指挥调度和联动协作优势的呢?
王永立:去年,我市调整完善市长任主任,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市应急委员会,负责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三大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议事协调和应急指挥。同时突出天然气化工、煤矿、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消防等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下设以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抗震救灾等17个专项指挥部,并明确了相应职能职责,各行业领域重在抓日常管理,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委员会及时介入统筹高效处置,全面理顺了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了“防救”结合、“统分”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今年,建设完善市、县级应急指挥中心,整合队伍、装备、物资及相关部门数据资源,绘制全市安全风险和救援力量分布图,逐步实现应急平台数据共享和远程可视化、精准化调度指挥。
在联动协作上,我市对照“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编制全市应急力量能力拓展规划,探索实施应急救援队伍联演联训,相互借鉴学习,不断拓展救援专业范围,补齐短板、提升能力,实现应急救援由专业化向一专多能转变;定期召开应急救援队伍联动协作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应急救援面临的问题,开展战术研讨。一旦发生事故,具有相关专业救援能力的队伍联合出动,救护队、医疗队、专家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科学、高效救援。同时,我市正在与重庆市、巴中市、广安市等地构建区域联动应急救援支援机制,并与省煤田地质局137队及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签定技术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常备专业技术抢险队伍350余人,进一步打破了救援队伍各自为战的壁垒,有效整合了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构建了统一指挥、整体作战、精准救援的应急救援体系,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厘清市应急委17个专项指挥部职责边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构建共防共治大格局;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促进全市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积极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大装备、物资、人员、训练投入,拓展 “大应急、全灾种”应急处置职能,全力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据:市应急管理局)